11421L07/生活應用
講師姓名:許少菲
合開講師:
講師簡介:
課程編號:11421L07
課程名稱:閱讀閱有趣:從故事看見人生的厚度
講師姓名:許少菲
招生人數:20
上課星期/時段/時間: 週二下午15:00~17:00
上課週數:18
上課期間:2025-08-26~2025-12-30
學員條件:有興趣學習者均可報名
器材需求:無
學員自備材料/用品:
課程目標:
1.增進閱讀理解與思辨能力:透過多元文本閱讀,引導學員深入理解故事情節與角色處境,並進行批判性思考與同理分析。
2.探索生命與社會議題:藉由主題文本(如死亡、單親、情緒、社會議題等)的探討。
3.促進尊重與包容多元觀點:在課堂討論與活動中,學習尊重不同生活背景與價值觀,提升人際理解與社會責任感。
評量方式:
課程參與50% |
---|
課程活動50% |
課程進度:
週數 | 主題 | 內容 |
---|---|---|
第一週 | 介紹與分享 | 課程介紹、分享最美好的閱讀經驗與最喜歡的書 |
第二週 | 生命教育:從失親經驗談愛與道別 | 繪本《Michael Rosen’s Sad Book》Michael Rosen &Quentin Blake 「死亡」往往難以被承認,承認悲傷也並非總是可以避免或合理的。作者Michael Rosen說:“我在極度情緒低落的時刻寫下了它,它直接流淌在紙上……Quentin並不是為它配圖,只是‘意識到’了它。” 繪者透過黑色的線條筆觸「刻」出作者的喪子之痛,透過繪本我們將探討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失親之痛與試圖釋懷生命得失的傷痛過程。 |
第三週 | 告別的藝術:從長照到安樂死的生命對話 | 短篇小說《溺死一隻老貓》 黃春明 黃春明透過小村莊興建泳池的事件,思考人與土地的關係,故事中的主角為保衛鄉土,最後不惜走上徇道一途,是一位類似唐.吉訶德的悲劇人物。 作品透過老貓「被溺死」事件,折射出家庭衰老、情感退化、對老年與死亡的冷漠。課程將探討對於高齡化社會中老人照護、安樂死、長照制度等現代議題與倫理難題。 |
第四週 | 從安徒生童話看生命價值 | 童話故事《人魚公主》 「小美人魚在清晨的第一道陽光打在她的身上時化成泡沫。但小美人魚感覺到自己化為一團閃著光輝的靈魂。原來她那超越種族的無私得以讓自己永恆不朽並能前往神的國度。」 大家熟知的童話故事,可惜它沒有幸福快樂的結局。透過故事,我們將探討夢想的代價與堅持的意義,在面對生命的同時,是否可以不妥協堅持到底? |
第五週 | 內在對話與存在的覺察 | 繪本《小男人與神》Kitty Crowther 小男人遇見的神,既不是唯一的真神,也不是高不可攀、讓人無法親近的神,Kitty Crowther筆下的「神」是誰? 東西方都有「亡靈」的概念,這部作品帶我們用另一個觀點看待死亡的意義並探討「看見」的本質為何。 |
第六週 | 親子關係-家庭結構 | 繪本《我爸爸愛上你媽媽》Ilona Lammertink 本書以孩子的角 度切入離婚與再婚的議題,藉由約柏和蘿絲兩人,呈現 孩子面對父母再婚議題時兩個迥然不同的態度。 失婚與單親是兩個面向,我們將從大人與孩子的不同角度來探討離婚這件事。 |
第七週 | 親子關係-親職與性別 | 繪本《大猩猩》Anthony Browne 大猩猩穿上爸爸的外套跟帽子,邀請漢娜一同去動物園,一起做一切孩子最喜歡與家人做的事,大猩猩此時替代了爸爸的功能,給漢娜一個平時不可能實現的想望⋯⋯ 單親不是女性專屬,單親爸爸得面對的問題勢必與單親媽媽不同。在面對孩子內在渴望的同時,父親又得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這兩相該如何平衡? |
第八週 | 親子關係-單親成長探討 | 散文《寧視》田威寧 成年後的作者終於有勇氣回望單親的成長過程,「有時我會想:如果我被認為是一個決絕的人,肯定是因血液映著當年母親的背影。努力背離父親而向遠方奔逃,繞了一大圈,才發現自己正踏在父親的腳印上。」 單親的孩子心裡容易被烙上傷,逃避是無能為力的孩子能做的事。這部作品帶我們從單親成年者的目光回望她單親的生命經歷,我們將探討孩子與成人的在面對內在渴望與缺失這條漫長的自我彌補過程。 |
第九週 | 親子關係-家庭結構與孩子情緒 | 繪本《蘇西的微笑》Anne Crahay 如果有一天,孩子只剩下微笑,作為父母的你,會感到安心,還是擔心?本書描繪的是做⾃⼰的困難與被愛的需要。 孩子很單純,他們只會用最簡單的方式抗議內心無法表達的不安全感和不公平。這部作品以簡單的故事線處發出許多親子議題,包括單親、新爸爸新媽媽、同齊排擠、親情修補等議題。 |
第十週 | 議題探討-多元成家 | 電影《喜宴》李安 旅居美國、來自台灣的男同性戀者,為了讓父母安心,娶了一位來自上海的非法移民女畫家,讓她獲得綠卡作為交換條件。然而,這個計劃在父母去美國為他籌辦婚禮後開始生變⋯⋯ 經典電影在任何時代下看都不會過時,在這個倡導多元與包容的時代意識下,也有人開始倡議保守,讓一切回到源頭。透過電影我們將探討同性婚姻的雙方與原生家庭的情感角力,再從上會眼光探討何謂「政治正確」。 |
第十一週 | 情緒處理-憂鬱與憤怒 | 繪本《有時候》María Wernicke 女孩:「媽媽,今天我又發現了後院的秘密通道。那不是樹洞,甚至也找不到門進去。」女孩喜歡將自己裹在被單裡,小小的私密空間中,她似乎看見想念的人⋯⋯ 大人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處理情緒與面對事情的態度,透過文本我們將一起學習處理與面對情緒問題。 |
第十二週 | 情緒的出口 | 繪本《牆外的牆》太迪了 小女孩環視身邊的牆,門外透進的光、偶爾傳來的腳步聲,還有和媽媽在一起的空間,這是小女孩的全世界。每翻一頁,我們就擁有更多的線索,試著去探索這是什麼樣的房間?房間,是由牆組成的,而牆外,有一片天空。 孩子同時存在在秘密空間與禁忌空間之中,秘密空間是孩子處理自己情緒的獨特方式;禁忌空間則是大人的限制。我們將透過孩子的視線探討如何認識孩子的情緒與試著學習幫孩子引導出情緒的出口。 |
第十三週 | 情緒處理-憤怒裡的焦慮、自卑與悲傷 | 繪本《城市的狗》Alexandra Garibal & Fred Benaglia 街邊有一隻被人遺棄的狗,全身紅通通,那是一種憤怒的紅,鮮血般的紅。他靠著爪子和獠牙在街頭生活,人們常說:「那是一隻很凶的狗。」可是有一天,垃圾桶旁邊出現了一個小女孩,小女孩沒有追趕他,沒有拿石頭丟他。他們會變成朋友嗎? 「憤怒」是大家都的情緒經驗,但「憤怒」的表達往往不被理解,我們將透過文本探討現代人的憤怒根源與伴隨憤怒而來的種種情緒,例如:焦躁、憂鬱、低自尊等。 |
第十四週 | 情緒處理-情緒轉化 | 繪本《有些日子,我等待成為自己》 Luca Tortolini & Daniela Tieni James Joyce:「每段人生都在千萬個日子裡。」人生中有些日子,你必須等待,等待時你無暇他顧,一心只想生活有個新開始,有時是愉快、有時是悲傷、有時是失落⋯⋯ 情緒處理有時候需要的只是時間,我們都需要時間沉澱、認識自己、傾聽自己,開始慢慢地一點一滴的學會收拾好自己重新出發。 |
第十五週 | 童話與寓言-跨文化 | 繪本《金山公主》 馬來西亞 傳說馬來西亞南部最高的山是由一位公主守護的,那座山叫奧菲爾山,又以金礦聞名,俗稱金山。在某個月圓的晚上,統治馬六甲王朝的蘇丹馬目沙,夢見一位公主婆娑而舞、裊裊動人。隔天一早,他詢問宮廷大臣,才曉得夢裡出現的是金山公主,於是安排宮裡最好的武士帶領團隊,出發到山上提親…… 口傳故事是文學中最迷人的一環,更是所有故事的源頭。透過這個主題我們將深入探討故事的起源與故事對時代的意義。 |
第十六週 | 童話與寓言-歷史的印記 | 短篇故事《惡魔的妻子》 法國 自願嫁給惡魔救父的妹妹卻遭嫉妒的姊姊們燒了惡魔丈夫的皮。惡魔不得不出發復仇,久候丈夫未歸的妹妹踏上了尋找惡魔丈夫的路途⋯⋯ 每個童話都有個原型,不同國度裡的不同故事卻隱藏著同樣的故事原型。透過這類的口傳故事我們將探討人類怎麼開始說故事,故事的傳播又有什麼樣的社會意義。 |
第十七週 | 口傳文學-謊言與真相 | 短篇故事《在妻子腿間畫牛》 韓國 歐亞大陸各地都有男人外出,為防止妻子外遇而在她的腿上畫圖或寫字,如果妻子腿上的記號有了變化,那事情是否真就不證自明? 這個時代的我們還需要說/聽故事嗎?故事裡的寓言是否有它的時代性?在大說謊家的時代下,是否能透過故事辨認出真實與謊言?讓我們期待。 |
第十八週 | 議題探討-「長大」這件事 | 電影/童話《小飛俠》Sir James Matthew Barrie 彼得潘是永遠長不大的小孩,也是大家熟知的童話故事。我想他之所以歷久不衰是因為他永遠不會長大,每個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小孩,「不要長大」似乎是每個人最深的渴望,真的嗎?「長大」的意義又是什麼?成年就代表長大嗎?透過彼得潘,我們將更加認識長大這件事。 |
學分費:0元
保證金:1000元
舊生報名費:100元
新生報名費:200元
舊生材料費:0元
新生材料費:0元
雜費:50元
備註說明:
保證金課程:缺課時數逾1/5,即不退還。